比打油詩還通俗的唐詩,卻誕生了典雅的名句,道理更是深刻醒目

Advertisements

在中國的詩歌文化之中,始終存在這雅和俗之爭。一個是陽春白雪,一個是下里巴人。很多人看來,詩歌當然應該是用詞雅致,意境高遠,不該庸俗。其實,從《詩經》開始,男耕女織,家長里短甚至云雨之事,都可以入詩。俗并不等于低劣,而是深深扎根于勞動人民的沃土之中,唱出他們的心聲,歌出他們的愿景。

到了唐朝的時候,初唐四杰一掃南陳靡靡之風,在詩壇散發清麗之氣。在元稹、白居易的推動下,新樂府運動更是如火如荼,深深影響了后世詩歌,也同樣影響了宋詞、元曲乃至明清小說的主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詩歌中的俗,也就沒有中國文化中的半壁江山。

從這個角度來說,唐人張為將白居易尊稱為廣大教化主是毫不為過的。白居易本身的詩歌,也以平易通俗著稱。據說他每寫好一首詩,都要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對方能聽懂,才算滿意。這樣的創作態度,才讓白居易的詩歌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他的影響下,唐代詩歌徹底擺脫了無病呻吟的狀態,也能從失去李杜的空檔期走出來,成就蔚為大觀。哪怕是在晚唐,帝國最為衰落之時,文人們依然堅守這份信念,撐起了唐詩最后的輝煌。晚唐詩人羅隱,就有這樣一首看起來挺俗的名詩:

《蜂》唐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首詩說它俗,還真不為過。它沒有任何華麗辭藻,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驚世駭俗的觀點,仿佛就是平鋪自述,甚至不加過多的修飾。通篇看來,就是一首打油詩:不管是平地還是山尖,所有鮮花開放的地方,都被蜜蜂說占據。然而,辛辛苦苦從百花中采來蜂蜜,這么忙碌到底是為了誰釀造了甘甜呢?

其實,這是一首諷喻詩。從表面上來看,詩人寫的是養蜂人放養蜜蜂,釀制蜂蜜供人享用的現象。實際上,他卻是用蜜蜂來比喻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他們的勞動果實,卻被剝削階級無情霸占。

唐朝本來是輝煌盛世,只是安史之亂后,國力逐漸衰落。雖然有過一些皇帝試圖挽救危亡,也曾出現過“大中之治”的短暫復興,但總的來說卻是江河日下。在這種情況下,軍閥混戰產生的開支,統治階級醉生夢死的花銷,都如同一道道催命的枷鎖,強加在百姓之上,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在羅隱所處的年代,唐朝被百姓所拋棄的命運已經不可阻擋。這個曾經花團錦簇的盛世王朝最終被蹂躪得江河破碎,七零八落。出自草根階層,報國無門的羅隱,就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才將現實與自然現象聯系起來,寫下了這首名作。

在詩中的蜜蜂,微不足道,正如民間無數的百姓,被統治者看作草芥而已。但是,權貴們享用的珍饈佳肴,錦衣玉食,無一不是他們活躍在山尖和平地,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他們付出無數汗水的勞動,換不回一日三餐的溫飽,卻讓高高在上的統治階級盡情揮霍。甜的自然是地主們,苦的自然是農民。所以,此詩結尾這一句“為誰辛苦為誰甜”讓后世人感同深受,成為千古名言。

后面的話,羅隱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狀態必然無法長久。所以,黃巢起義,應者如云,給予了唐帝國致命一擊。這就如同詩中的蜜蜂,如果主人不善待它們,一味索取,自然也就分崩離析,不得長久。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