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韓國熱衷于“搶奪”中國文化?因為他們實在沒有拿得出手的!

Advertisements

提起韓國文化,我們首先就會想到,他們屢屢搶奪我們中華文化的事實。為什么韓國對文化這么在意?因為和中國相比,他們的本國文化可謂是相當缺少。而且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你想要深入研究文化,窮盡一生也未必能了解多深刻。

可是要感知某個文化是高深還是淺顯,卻也是很直觀的事情。用一般的游客的眼光就能感知一二。

凡爾賽的鏡廳

比如當你步入凡爾賽的鏡廳,看到盧浮宮內的名畫,讀著大仲馬,莫泊桑的作品,甚至一口一句Bonjour來裝文藝青年時,法國文化的深厚與華美已經被你充分感知到了。(可以去tripadviser里比較一下韓國那所謂的風景和文化)

盧浮宮內部圖片

法國如此,俄國如此,中國,日本,印度亦是如此,可韓國呢,不能說韓國文化沒有自己獨特的風景,比如韓劇、韓影、韓服,不過與他國相比實在是太單薄了。

韓服

文化就像冰山,水平面以上的部分能夠讓人一眼感受到恢宏的氣勢,得益于水平面以下長期的積攢。中國和日本就是如此,而韓國,屬于自己的文化相對就比較稀薄,水下雖然也有基礎,但是地方規模有限呀,露出水面的東西乏善可陳。

至于原因認為有兩點:

第一,自唐朝以來,朝鮮就在政治經濟上處于中華朝貢體系的影響之內,千年以來一直是天朝最親的藩屬,文化上一直被中華文化的影響主導著。

比如文字,若一個國家的文字體系沒有長期發展和使用,這樣的文化很難有太大的影響力,韓文就是如此。

雖然諺文早在15世紀就已經出現,可受正統思想和事大主義思想影響的朝鮮統治階層對此卻嗤之以鼻,堅持使用原汁原味的漢字與文言文,這就造成了韓國民間文學的匱乏,能用文字表述的全是官樣文章,而真正屬于韓國民族的市井文化成了無本之木。而諺文真正得以推廣,已經是日治時期,甚至是朝鮮戰爭以后。

歷史沒有給韓國太多的時間和空間,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出屬于自己的語言文化,在近代時期,被迅速推入現代化的潮流中。

李舜臣像

而推廣諺文的幾十年后,韓國人發現很多科技,法律等領域內的名詞,書寫格式根本無法脫離漢文體系,更別說本國重要的史書典籍,如《李朝實錄》《經國大典》,包括民族英雄李舜臣的《亂中日記》,都需要專門翻譯成韓文才能被韓國大眾所了解,而一個接受過一些文言文訓練的中國高中生卻能毫不費力的通讀原版。

相比之下,日本雖然歷史上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雖然也時不時參與到中華朝貢體系的中來,可在遣唐使終結之后,日本就一直徘徊在中華文明之外,從而走上了相對獨立的發展道路。

日本和服

在此基礎上,日本在步入現代化時,不僅吸收西洋文化,還在這基礎上創造了很多符合潮流的和制漢語(日制漢語),并反過來影響中國的某些文化。(比如:干部,主義,衛生,義務這些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詞都是如此)

第二,如果僅僅是先天不足倒也罷了,偏偏歷史上的朝鮮半島遭遇國際性的大規模戰亂太多,各種珍貴文物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朝鮮這個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必然要與周邊的強權發生摩擦,沖突甚至戰爭。

接著又是席卷整個半島的朝鮮戰爭,而朝鮮半島又是面積狹小之地,文化名勝的分布非常集中。

朝鮮戰爭

往往一次全國性的動亂幾乎就能把所有文化遺跡毀于一旦(說起來,整個半島,能算的上歷史文化名城的就只有首爾,平壤和開城。偏偏這三座城市在朝鮮戰爭時期不是飽受轟炸就是長期處于拉鋸之中。)

相比之下,日本要幸運多了,雖然歷史上幕府更迭頻繁,藩國林立又相互征伐,可那個時代的戰爭規模都很小,就像不少網友說的就是村長械斗的級別,況且還都是內戰,對日本本土文化的破壞并不大。

太平洋戰爭

日本本土迄今唯一一次(元寇那一次根本沒有深入本土)大規模卷入國際性戰爭的就是太平洋戰爭,而美軍也只是對重點工業城市進行大規模轟炸,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如京都和奈良并未因戰爭而遭到什么嚴重破壞。

而中國本土歷史上雖然也是屢遭外辱,最近一次的抗日戰爭更是把戰火燒遍半個國土,可畢竟體量在那里擺著,自我修復能力還是很強的。

所有說,韓國的歷史文化先天不足,留存至今的還殘缺不全,與日本相比,你當然會感覺很干癟。

舉個例子:

拿古代建筑來說,在國際上,韓國幾乎沒有一座有名氣的古代建筑。(別以為這不重要,文化不是虛無的東西,是要有實實在在的物件作為依托的。)

目前韓國唯一的一座比較有氣勢,能代表國家形象的古建筑就剩景福宮了,而現在的景福宮,所剩的建筑面積還不及歷史上的30%(全盛時期的景福宮面積曾經達到紫禁城的3/4,只是限于禮制規定,主要建筑不會做的太高大雄偉。)

注意,這張照片里幾乎就是景福宮現存的所有建筑(加上前幾年復建的光化門)

其他有兩處比較有代表性的完整古代建筑,就剩華城和南漢山城了。

而前幾年首爾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韓國的一號國寶文物,被譽為韓國國家象征,歷經數次大規模戰亂,奇跡般幸存至今的崇禮門(即老漢城的南大門),卻在08年被人為縱火焚毀。當年看到著火的慘烈景象,很多韓國人都是當街跪地痛哭。

城樓被徹底焚毀的崇禮門,直到2013年方被修復完畢。

日本就不用說了,光一個京都就能碾壓韓國。那座穩坐世界最大單體木制建筑的東大寺金堂就能讓韓國人羨慕不已。從文化體驗上來說,日韓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

京都的古建筑群

中國就更不用說了,光北京的故宮就夠震撼的了。

除了建筑外,韓國歷史上書畫作品毀壞的也相當嚴重。以人物畫像為例,日本一個現存至今的《天子摂関御影》就把好幾代天皇和公家形象完整的保存了下來。而且其他我們耳熟能詳的風云人物,比如豐臣秀吉,織田信長等都能找到原版畫像。

中國也不例外,雖然歷史上帝王公卿的畫像也毀壞不少,但留存至今的也有相當多的原版。遠的有歷代帝王像,而從宋代開始,除元代缺失較多之外,到明清時期,幾乎所有帝王的御真都完整的保存在博物館里,使我們今日還能一睹那些歷史人物的真正相貌。

而韓國就慘痛多了,歷史上毀滅性的戰亂幾乎毀掉了所有歷代國王的御真。遠的新羅時代就不敢提了。就拿高麗王朝來說,那時歷代國王的御真已經全部被毀。最后一代王朝李朝的國王就只有中宗(大長今伺候的那個主),英祖(思悼他那個狠心的爹),純祖,哲宗,和高宗(明成皇后她老公)的御真留存至今(其實也包括太祖李成桂,但現存的那幅是同治年間繪制的)。而其中純組的御真也只是被保存了一小半,其他部分被燒了。

被燒掉的純組御真:

也就是說,自統一新羅開始1300余年,歷朝歷代韓國的國王,就只有中宗,英祖,哲宗,高宗。外加一個只有照片無畫像的末代國王純宗,形象是比較清晰的。

而這其中,哲宗的畫像也被毀了一半,但面部比較清晰。

而中宗也只保留了他登基前的畫像

只有英祖和高宗保留了完整的國王冠服御真。

這就是逼死自己親兒子的英祖

難能可貴的是,英祖還保留有他年輕登基前的畫像,雖然也是部分被燒:

而高宗的畫像最多,剛開始的國王,后來稱帝時做御真,畫像都差不多都普及了。

還有李朝開國之君太祖李成桂的御真,但太祖李成桂的御真也是到了同治11年(1872年)繪制的,并非時人所繪,但也是件古物(韓國第317號國寶)。

這些大概就是韓國歷史文化現狀的一個縮影。

不過必須要強調的是,雖然韓國歷史與文化顯得干癟,但可能正因為歷史上破壞太嚴重,所以他們對本國文化的保護意識相當強。

這是景福宮光化門外,著傳統武服的衛兵換崗儀式,每日例行,去看過的人應該印象很深,從服飾,旗幟到動作,都復原的很細致。

再看看前年莫迪來西安訪問時,西安在老城區舉行的所謂入城式,彌漫著一股濃烈的影樓風。

修葺一新的西安南門文化廣場舉辦了一場盛大的仿唐入城儀式:

清朝其實很細致很漂亮,但真不是這種影樓風。

默克爾來沈陽訪問的時候,沈陽故宮安排的文化儀式。

差別很清楚了,韓國雖然干癟,但其文化保護和宣傳意識很強烈同時做的也很用心。

反倒是我們,可能是因為家大業大,有時候反而顯得很漫不經心。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