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都說現代人節奏快,并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更不會像古人那樣吟詩作對,享受詩情畫意的生活。其實,縱觀世界各國,沒有哪個民族像我們一樣熱愛詩歌。哪怕是牙牙學語的孩子,就是澆灌著唐詩宋詞長大。這首詩歌,我們都非常熟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要說這首歌的藝術水平,在百花齊放,佳作琳瑯滿目的唐詩中真不算什么。然而,它的語言質樸,感情充沛,簡單明了,朗朗上口,因此成為了我們的啟蒙詩歌。詩歌的意思和主題,大家已經非常清楚了,小玨不再贅述。可是,您還記得它的名字嗎?
如果您回答《鋤禾》,可能就暴露了年紀了。在以前的小學課本上,它確實是這個名字。早幾天,朋友還給小玨提到此事,這也是寫此文的初衷。后來,這首詩改了名字,叫做《憫農》。那么到底哪個題目是正確的呢?
這首詩的作者,絕大多數資料中都認定為李紳。其實,這也存在爭議。也有極少數書籍,把這首詩歸為中晚唐詩人聶夷中的名下。
聶夷中的名氣不大,但他的詩歌風格平易而內容深刻,是晚唐靡麗詩風中一抹亮色。在聶夷中的詩集中,這首詩與另外一首詩合稱為《田家二首》,它也是聶夷中最有名的詩作。只可惜,就是這首詩,卻被劃到了李紳的名下。
李紳在詩壇的地位和聲望,那就比聶夷中要高得多了。他參與了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而且還是主力干將。在仕途上,李紳也比聶夷中要順遂得多,最終當上了唐朝宰相。普遍認為,這首詩是《憫農二首》中的第一首,第二首則是這樣的: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全唐詩》收錄這兩首詩時,將他們放在李紳的名下,并且注明為“《古風二首》又稱為《憫農二首》”。這兩首詩都非常有名,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為了區別他們,往往將取它們的前兩個字為題,分別叫做《鋤禾》和《春種》。
這種取名的方法是沒有問題的,很多詩詞都是如此。比如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有人就認為原來是無題詩,只是因為全詩開篇二字為錦瑟而得名。
以前的教材,大概首先就是出于這個原因,直接將其定為《鋤禾》。后來改為《憫農》,是有據可查的,是對歷史的尊重,這也是教材編寫組不斷自我否定,自我提高的過程。小玨甚至認為,隨著現在的學生能力提高,完全可以將《憫農二首》放在一起學習,并不會造成太多的負擔。
最后還想說句題外話。盡管李紳的名氣大,大多數人也認可他是《憫農》的作者,但是小玨卻并不以為然。李紳的官雖大,卻相當刻薄,是有名的酷吏。而且,他的生活極其奢華,據說他一餐飯都經常花費幾百貫。
最可怕的是,他喜歡吃雞舌,這本來不是什么壞毛病。但李紳卻吃了停不下來,每餐吃一盤,一盤耗費幾百只雞。后院的死雞都堆積如山,讓許多文人嗤之以鼻。李紳對百姓也非常殘酷,他為官的地方,百姓往往逃亡,下屬向他報告,他毫不在意,任人而去。
這樣的人,很難想象會對農民抱有多大的同情心。相反,聶夷中的官雖然不大,只擔任過華陰尉。但是,聶夷中到任時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別無長物,離任時兩袖清風,飄然而去。更為重要的是,聶夷中的其它作品,幾乎都是這一個風格,同樣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所以,小玨寧愿相信,這首詩是聶夷中所寫的。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